原标题:别急,“刘德华定律”又应验了!《莫斯科行动》的后劲,才刚释放

今年的国庆档有点冷。

截至目前,总票房才突破27亿。

除去特殊的22年,21年这个成绩是43.89亿,20年是39.67亿,19年是44.66亿。

近5年最冷国庆档,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经历过最强暑期档后,国庆档的疲软其实是意料之中的。

一是疫情三年后,大家的钱包瘪了,看电影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

二是很多人憋了三年,想出去看看,国庆节成为出游的好机会,很多人没时间看电影,节后反而会出现一波观影热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经济下调的大背景下,大家也变得更加理性。

我们已经不再迷信某个电影人,而是更看重电影本身的质量。

比如今年国庆档,张艺谋和陈凯歌两尊大神狭路相逢,话题性并不强。

《坚如磐石》遭到大量删减,《志愿军》题材略显老套,两部电影的票房也没有大爆。

同样,开心麻花曾经是一块金字招牌。

过去几年他们拍的电影质量一言难尽,国庆档里,《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其实拍得不错,严格来说这都不算开心麻花电影,但因为有众多麻花演员出演,观众反而不买账了,票房刚过1亿。

还有《前任4》。

前两部不温不火,第三部凭借结尾和主题曲狠狠出圈,收获票房近20亿,成为经典IP。

第四部的质量其实比前三部要好,但内容深刻了,评分反而下去了。

而且这几部新片整体口碑一般,多集中在豆瓣6到7分,票房集体遇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

在这个国庆档小年里,刘德华定律反而得到了再一次的应验。

由他监制并主演的《莫斯科行动》,在一众新片中,走出了独立行情。

有人说,不对啊。

《莫斯科行动》上映10天票房只有4.3亿,豆瓣开分7.2分,很快跌到了6.7分。

票房排第4,口碑排第3,《莫斯科行动》是标准的“平平无奇”,哪里独特了?

独特在,它的低开高走。

《莫斯科行动》海报上的口号是“凶猛发车”,但它启动得有点慢了,其他片都是28日上映,它迟了一天才上映。

别看只有一天,先手优势全都丢掉了。

上映后,它的排片一直上不去,前7天的排片一直没有超过15%,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部影片已经上映了。

但在低排片的情况下,它却打了一波漂亮的翻身仗,连续5天拿到了上座率第1名,票房虽然不高但也没有被远远甩开。

很多网友评价,本以为《莫斯科行动》是国庆档凑数的,没想到是看得最爽的一部。

目前国庆档已经结束,《坚如磐石》虽然拿到了票房冠军,但并非一骑绝尘,其他影片都出现了后劲儿不足的问题,只有《莫斯科行动》还存在变数。

这个变数就是刘德华。

刘德华从艺40多年,这几年又开发出了新的武器。

他现在当然不像沈腾、吴京、易烊千玺一样,自带10亿 的票房buff,但他有自己的基本盘。

在排片不高,电影质量及格的情况下,刘德华的电影依然能吸引一大批路人观众。

他们或许不是老刘的拥趸,但就认他这块金字招牌。

他的电影甭管开局如何不顺,一定能稳定在5到10亿。

香港除了周星驰,没人能办到。

这就是刘德华定律。

在电影大年的时候,一部电影动辄三五十亿,刘德华定律就显得平平无奇。

但当遭遇电影小年,比如这一次的国庆档,刘德华定律的可贵之处就体现出来了。

就像他的自我评价那样:“我不贵,自带投资,还很实惠!”

刘德华定律上一次显现的时候是21年的春节档。

那一年神仙打架,《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打得不可开交。

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比这一次的《莫斯科行动》还要惨。

排片占比不到10%,最低的一天被压缩到了2.9%,上映4天票房没有过亿,几乎是扑街预订了。

连刘德华都感叹自己从艺40年,没打过这么艰难的仗。

《人潮汹涌》口碑不俗,豆瓣开分高达7.6分,但作为一部电影翻拍是硬伤,很快就跌到了6.5分。

它的票房走势、口碑走势,和《莫斯科行动》非常像,接下来就是刘德华定律显灵的时候。

当年春节过后,春节档的大蛋糕被陈思诚和贾玲瓜分殆尽,这时候《人潮汹涌》开始进场收拾残局。

它的排片量不断上涨,第28天才涨到了巅峰的18.0%。

它的票房前10天只有2.75亿票房,后面一个月磨了近5个亿。

最终7.6亿的票房虽然不算大爆,但已经是个小小的奇迹了。

不出意外,这一次的《莫斯科行动》,基本也会重现一次刘德华定律。

连续一周的低迷后,《莫斯科行动》的排片已经提到了15.3%,上座率依然坚挺,黑马之姿初步显现。

我们做个简单的算术题,《莫斯科行动》前10天的票房会在4亿 。

根据《人潮汹涌》的票房走势推断,《莫斯科行动》最终的票房6.6亿是保底,拿到8亿是正常表现。

如果后期宣传得当,磨到10亿 ,甚至把《坚如磐石》挑落马下也绝非痴人说梦。

问题来了,《莫斯科行动》为啥在前期掉队,却能在后期逆袭呢?

原因就是前期的宣传出了问题。

更具体地说,它的宣传重点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货不对板。

《莫斯科行动》最初的宣传重点是文戏。

从上映前发布的预告就能看出,一群人在火车上聚集,且个个心怀鬼胎。

观众的期待是,这是一部“东方快车抢劫案”,片中充满了人性的缠斗和博弈。

再看演员表,刘德华和张涵予,我们瞬间会想到20年前的《天下无贼》。

巧合的是,两部片里两人都分别饰演反派和警察,那么观众就会根据锚固效应认为,《莫斯科行动》就是一部《天下无贼2》。

其实《莫斯科行动》改编自1993年真实发生的国际大劫案,是一部刑侦纪实片,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

导演邱礼涛是香港著名的不会拍文戏,只会拍火爆动作戏的导演,这就决定了这部影片不可能以文戏见长。

片方前期一直在宣传这部影片“深不可测”,直到上映前才把《莫斯科行动》改成了《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就是为了修正这种宣传的偏差,但为时已晚。

影片一开始,都没有前戏铺垫,劫匪就跳上了K3列车。

我们期待的多方博弈的戏码没有出现,绑匪就是简单粗暴的抢劫,甚至还有一场露骨的强暴戏。

这看得人一头雾水,2个小时的电影,你一开场就抢劫完了,观众看个啥?

在前期宣传时,片方以刘德华为卖点,发布了他很多复古的剧照。

皮夹克、牛仔裤,坚毅的眼神,拉风的发型,让人梦回《天若有情》,时间也刚好对得上。

但走进影院后,你会失望地发现导演对于90年代的还原十分肤浅。

那些旧时代的布景显得十分浮夸和虚假,就像一个空壳子。

邱礼涛对90年代的北京的理解,就是崔健、窦唯的音乐,喇叭裤、北京公安还有迷茫躁动的人群。

对刚刚解体后俄罗斯的理解就是俄罗斯民谣和广场上拉手风琴的大叔。

影片中大量使用怀旧BGM,体现了导演对文戏处理的捉襟见肘。

观众没有看到太多新鲜的东西,看到的就是一个套了壳儿的港片。

不夸张地说,把这个所谓的国际大劫案挪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刘德华不变,把张涵予、黄轩换成古天乐,刘青云,把片名换成《拆弹专家3》,完全不违和。

对这种货不对板的行为,皮哥看得很恼火,看了半个小时后一度想离场。

幸亏我继续坐了下来。

因为在简单交代了背景后,正反派双方已经就位,接下来就是大量的打斗戏、枪战戏和爆炸戏。

而这就是邱礼涛最擅长的,也是他拍得最扎实的部分。

打斗戏打的是拳拳到肉,枪战戏战得是心惊肉跳,爆炸戏炸得是血脉偾张。

他们为什么一言不合打起来,如何巧使手段把坏人抓住,看完后你已经记不起来了。

只记得一帮人突突突,你脑子是嗡嗡嗡,只剩下好看二字了。

你很难想象,在一部讲述中俄大劫案的片子里,竟然重现了昔日老港片的荣光。

用一句网友的评价就是,《莫斯科行动》把钱都花在了能看见的地方。

其实影片在文戏部分有很多可以精进的部分。

比如黄轩饰演的大反派有点气场不够,且用力过猛;

刘德华的反派如果一黑到底会更好看,但被强行洗白;

张涵予、文咏珊的角色都太过脸谱化,可以深挖。

但导演显然没打算在文戏上使劲儿,交代完背景,拿着钱骑着摩托,上去干就完了。

没错,它不是什么刑侦纪实片,就是一部纯粹的港式爽片。

这种观感像极了林超贤的《红海行动》。

这些香港导演不了解内地的风土人情,号不准内地观众的脉,那就取长补短,不擅长的地方略过,擅长的地方拿出香港匠人的精神做到最好。

剧情可以白开水,人物可以很单薄,但一定要拍得好看。

刘德华是这部片的监制,这种务实策略是他个人意志的一种集中体现。

《莫斯科行动》想要票房逆袭,就要解决货不对板的问题。

接下来他们要调整宣传策略,把重点放在“爽”这个字上。

文戏不行,就别提文戏和演技。

复古和怀旧不过关,咱就别班门弄斧。

刘德华是张王牌,那就要赶快打出来。

片方应该很直白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爽片,一部刘德华主演的爽片。

故事不一定精彩,但大场面一定好看,表演不一定精致,但造型一定帅。

《莫斯科行动》这样一部港式爽片,有刘德华这张王牌,只要找到它的受众,在整体大盘偏冷的国庆档,它是有10亿票房空间的。

刘德华定律将再一次应验。

老刘也告诉我们,电影市场固然需要精品,但更多的还是口碑一般的作品。

票房大卖固然让人振奋,但旱涝保收也是一种能力。

刘德华已经退出一线演员的行列,但依然会有固定的受众愿意去捧场,一部电影只要带“刘德华”三个字,依旧可以获得不错的市场回报。

就像刘德华自己,从艺40多年,论唱歌,他不是第一,论演戏,他不是顶级,论长相,也有很多男星和他媲美。

但他扎扎实实,扬长避短,千年老二最终成为娱乐圈的常青树。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更多

猜你喜欢

104
959
383
58
999
756
565
257
543
554
更多

相关热播

544
513
71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4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