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舔了一下嘴唇就被自己「毒死」了

“摸摸你的良心,你想上的是楼吗?”

没有人会拒绝认真审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

如果有,说明你恰好需要这种勇气。

作者 | 摸金校尉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有人说《不讨好的勇气》讲了一个关于脱口秀演员的故事。

我认为不妨再扩大地去理解:

《不讨好的勇气》在穿透职场困境和两性之间关于“支配权”的争论。

这两个话题都关乎“讨好型人格”,即——

谁是弱者?谁是强者?

强弱之间的地位是否永远不变?

不过它毕竟是个新的剧向赛道,在它之前,“脱口秀”虽然已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但少有专门的影视改编。

其中牵扯到“人”之于脱口秀舞台和现实是否对应的情节衔接。大多数人对“脱口秀”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编段子”上,这很要命,因为确实有人在编段子。但这不代表“脱口秀”没有植根生活的创作热情。

《不讨好的勇气》,就是在告诉大家:

“我”有热情,你有故事吗?

首先,它开场就抛出一个问题:

“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既是,也是”式的社会学双重定义。

它“既是”人们对内心闪过的一丝怯懦的无力辩白,“也是”人们对约定俗成的“规矩”的盲目顺从。

吴秀雅(李庚希 饰)就是这么一个典型。


剧中有人站在舞台上说:

大家都标榜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现实中没有谁感觉自己被“讨好”过。

这很矛盾,不是吗?

所以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处境把“讨好型人格”具体到职场和感情中的时候,我们也许能够理解每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有时履行的不是责任,是形式。


这些在吴秀雅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比如工作是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恋爱是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结婚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甚至连当众求婚也是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

总之,一切都要“上价值”,然后“讨好”所有人,唯独不讨好自己,并刻意忽视自己真实的情绪,简单地说——

在成年和成熟之间,选择了成“精”。


当吴秀雅作为普遍意义中的白领走进镜头中时,旁白就一直在俯视并评判她和周围的所有人。这个女孩子并未呈现一般大女主的气场,她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容易被忽视,容易被牺牲,更容易被揶揄:

她的勤劳被视为应该的,她的容让被视为必须的,她的努力被视为闹着玩,她的犹豫被视为已默认。

但实际上她真不是这样。


明明凭自己本事进入一家大公司,却因为男友郑昊(王皓 饰)的身份被定义为“走后门”。没有人认为这个女孩子有才华。偏偏她还拥有“讨好型人格”,连她自己都这么认为。

别人在开会,她去给大家泡咖啡。

别人在摸鱼,她在给人家擦屁股。

别人在推诿,她选择帮着捣糨糊。

别人在吃饭,她表示……没人记得她。

越努力,越讨好。

越讨好,越没有自我。

《不讨好的勇气》给她先预设了一个定义。

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她只是在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哪怕身处一个典型的充满繁文缛节的职场环境中,她依然心存幻想,并期待得到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

然后……

她觉醒了。

在男友的自作主张、同事的欺上瞒下和昔日班长的不屑一顾中,她试图找回当年那个留着短发,穿着裙子,无惧无畏的自己。

尤其是当她在多年后见到了曾经被嘲笑的班长史野(魏大勋 饰)。


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惊讶地说“史野?!”时,那种语调和语气,竟隐约有了几分曾经的模样。

故事,在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女孩身上开始了。


01

“她”的隐藏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是否受其家庭环境影响?

也许并不绝对,但在吴秀雅身上一定有影响。

第一集专门为吴秀雅“开门”,让观众看到这个低声下气的女孩子曾经也有一段飞扬“跋扈”的青春。起码当她在十六岁那年随着父母辗转到新的城市上学时,她就意识到“牺牲”的荒唐。


她对远在万里之外的闺蜜吐槽:

“为什么一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人牺牲?”

她的母亲佐证了她的不甘:

善良、勤劳、付出却喋喋不休,然而当自己女儿遭受委屈的时候选择视而不见。


彼时的吴秀雅骄傲而自信,无论她想不想,穿裙子去上学并不是她理解中的“炫耀”,但这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想。

尤其是作为一个插班生,她的一袭红裙被视为“挑衅”,有人过来警告她,说“学校水很深”,她不屑:

“水深?”

孩子的妒嫉是幼稚的,可能仅仅因为她被分到和班长史野同桌,嫉妒的心态让其他女孩子认定这个插班生太“扎眼”,关于她转学的原因,也在口口相传中变了味儿。


对此一无所知的吴秀雅固执地在球场上和男孩子们打篮球,调侃班长特别“装”,她觉得只有在史野打球的时候才显得真实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一场无聊的谣言里,并被学校的不良学生骚扰。

史野为了救她跟坏学长打架,结果被记过,班上的流动红旗被取消。大家却把罪过都推到吴秀雅身上,毕竟配合谣言“食用”效果最佳。学生们,甚至老师都觉得一切都是这个开学穿着裙子的插班生的错。

吴秀雅的父亲似乎也认定了“祸水”必源自“红颜”,他问“你认不认错?”吴秀雅执拗着,她说“我没有错”,父亲当着她的面剪碎了红裙子。

她哭着看向母亲,这个一直跟父亲争吵的女人竟当着她的面缓缓关上了卧室的门……

这只是“埋葬”一个女孩的开始。


接着,大男孩史野迫于压力在课堂上举手告诉老师“我要换座位,这个位置不利于我学习”。

女孩再度受到重击。

学校老师要她在全校面前作检讨,还开广播作检讨。

大家都觉得这是她应有的“惩罚”,没有人在乎关于她的谣言,大家都觉得自从她来了之后,“荣誉”被夺走了。


一道灵智劈开了吴秀雅的脑袋,这个小姑娘趁老师出去的时候反锁了门,无视在外面怒吼的老师,拿着麦克风开“炫”:

“水深?你们这里真是学海无涯……我不是杨贵妃,你儿子也不是唐明皇。”

她没有意识到这是她人生第一次的反抗,第二次还要再等很多年以后。


虽然同学们甚至老师都忍不住被她的精彩“检讨”逗笑了。可结果是什么?

嘴巴痛快了的吴秀雅遇到了谣言的始作俑者,对方一顶“集体”的大帽子扣下来,说“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可是你毁了集体”。


很多年后,步入职场的吴秀雅再度接受了同样的教诲,只是“集体荣誉”变成了“顾全大局”。

那时,她已经自觉地融入了“大局”中。

只有旁观者知道,十六岁那年,一场酣畅淋漓的嘴炮之后,那个留着短发穿着裙子的吴秀雅被强行隐秘在了自己的记忆中。


02

“她”的改变

“我男朋友每次送我回去都说要上楼坐一坐,摸摸你的良心,你想上的是楼吗?”

崩溃的吴秀雅尾随史野来到一家酒吧后,看到对方在台上说脱口秀,自己成了别人嘴里的“段子”,她似乎想起再次见面时史野对她说:

“我想看看你现在是什么样,有点失望。”

我相信这一段剧情会让很多人有所触动——

尤其是在职场生存的“老人”们,也许这个“老人”距离曾经的校园只有几年时间,再见时已多了一层镀烙。

吴秀雅站在酒吧中央讲述自己的职场困惑、不甘,以及男友的霸道和自以为是。仿佛她一夜之间推翻了所有人对自己的判定:

温柔、可期,也“可欺”。

虽然这种情绪只是展露在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眼前。

但是当台下的观众被她频频逗笑时,史野眼中已闪着光:

“这才是吴秀雅。”

我不知道郑昊成为吴秀雅男友的经历,但我相信,郑昊遇到的吴秀雅与史野遇到的吴秀雅不是一个人,郑昊遇到的吴秀雅是“弱小的,需要被保护的”,连吴秀雅自己似乎都认定了这一点。

换做观众由彼及此的角度,谁敢说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是一样的面貌?职业女性也好,职场日子人也罢。所有人都在挣扎中积攒了一肚子的槽点。吴秀雅,只是把这种吐槽用她以为的“讲坏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后来,她才知道这番吐槽有个专业名词,叫“脱口秀”。


按照一般剧情的纵贯线排列,吴秀雅对应的依旧是十六岁时无所顾忌评价别人,追求自我意识的表现。观众看得更清楚:

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身体内涌现出巨大的能量。她只是困于别人和自己共同铸造的“生存牢笼”中,居然有那么一天,她意识到“牢笼”的存在,便试图享受片刻的自由。只是她的“自由”此刻依然是卑微的,她改变不了什么,只是用一场即兴吐槽获得短暂的释放。

她面对的“善意”太多——

男友郑昊想当然地“帮”她解决一切问题,她不善于拒绝(讨好型人格的表现),随即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认真做一份工作。

在所有人眼里,吴秀雅是个很“幸运”的姑娘,她的男友和她的同一家公司,地位比她高,也是公认的后起之秀。她的上司是男友母亲大学时的好闺蜜,对吴秀雅最高的评价是“咖啡煮得不错”。连男友带她出去应酬,周围的女性都说“傻白甜就是好,像我们这种独立女性没人欣赏”……

问题是“独立女性”看待吴秀雅的“不独立”时,依然充满了嫉妒和讽刺。



郑昊说“她是我的女人”,吴秀雅说“你这样说不好。”

郑昊理所当然地继续表示“结婚后我养你。”

殊不知,吴秀雅体内那个短发红裙,拿着麦克风嘲讽一群人的女孩正在苏醒。

就像那晚酒吧中央的自己。


被吴秀雅吐槽“抗老面膜涂在简历上”的同事窃取了她的功劳,被集团公司人事任命为部门组长,随即接受了这个日常唯唯诺诺女孩的贴脸输出。

似乎失眠导致了她出现幻觉,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选择跟一种约定俗成的“大局观”对线,因为她在“朗读”郑昊为她写的致歉书时又看到了短发红裙的自己。

她当然知道那袭红裙已经被父亲剪碎了,不过这不代表她忘了曾经的模样。

所以,她继续当众开大:

“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她的上司、男友和长辈对此十分不解:

她……怎么像变了个人?


03

“她”的觉醒

“失语”对于职场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常态。吴秀雅的“失语”同样基于“大局观”认知。在意识觉醒前,谁的评价和指责她都照单全收,没有人觉得“吴秀雅是个很重要的人”。

那么是谁唤醒了吴秀雅体内的“她”呢?

是男友郑昊对她的“爹味”教育?是旁人说她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卑鄙同事抢夺她的工作成果?还是多年后再见的史野说的那句“有点失望”?也许大家都有份参与。

总之,她累了。

我都替她觉得累。

我甚至替所有像“吴秀雅”一样的“失语者”感到疲惫。


这种感受就像在看我自己以及大多数成年人的处世一样:

写作“成熟”,读作“油腻”。

但好像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在生活、在工作。

她自己在激情对线后也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她以为自己的发言是振聋发聩,得到的不过是天下太平。

一切都没有变。


同事们继续该摸鱼摸鱼,该作秀作秀。男友继续进行“爹味”教育,语重心长地表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俨然一副看透世情的样子。

甚至连向吴秀雅求婚,都是精心安排好的设计:

在董事长面前做好人设,在其他人面前再次演练“优秀、专一、人间极品”的完美角色。

郑昊也感觉到吴秀雅的犹疑,尽管他认定“说考虑考虑不过是找补面子”,但此刻单膝跪地献上婚戒的郑昊也感到危机:

“你不答应的话我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他大声说,周围一声声喝彩和“好浪漫”的羡慕。


吴秀雅会怎么做?

我不知道,因为关于她的觉醒还在继续。

作为观众,我发现吴秀雅给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角度:

她其实从未妥协过,只是她的善良促使她不愿意轻易给别人难堪——

一旦触及底线,她会奋起反击。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底线”,就像大多数人从未感觉自己被“讨好”一样,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悲哀到每次吴秀雅的上司、同事和男友一次次践踏她的努力和善良时,我都暗叹:

“你们在作死”。


结果,人们却一如既往地处于“失语”状态,并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新人。

具体表现为:

“我这都是为你好。”

04

“她”的勇气

《不讨好的勇气》总制片人应萝佳说她把这部剧拆分片名为“不寸言女子的勇气”“寸言”原本释义是“犹寥寥数语”,我的理解是“言简意赅”,不寸言则是反着来——

吐槽,吐它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脱口秀”也可以理解为“不寸言之所”,所有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志的人都可以上台发言(吐槽),该剧专门透过十六岁的吴秀雅吐槽“牺牲”和再度觉醒后的吴秀雅吐槽集团公司考核指标,让成年人坐立不安或干脆恼羞成怒。

人们对她言行转变最大的不满其实是:

“别人都这样,怎么你就要特立独行?”

问题是“都这样”是谁规定的?

以前海峡对岸的电视人专门制作了一部《中国电视史》,专门吐槽“按部就班”的规律,细节到什么样的角色上台必须是什么样的标配,旁白也在吐槽: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

《不讨好的勇气》,就有点这个意思。

再看该剧编剧兼导演董润年,他说这部剧是一个“新东西”,他也承认做原创很难。

我最近一次看董润年编导的作品是电影《年会不能停!》,导致有段时间我脑海中满是“颗粒度对齐”的讽刺感。故事发生地依然是“众和集团”,主创搭档如今还是董润年和应萝佳,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区别在于主角从“男孩子”胡建林变成了“不寸言”的吴秀雅,吐槽的方式也变了。

胡建林走的是RAP舞台风,用歌词“劝谏”官僚主义要不得。

吴秀雅玩的是“脱口秀”,用吐槽表达对职场和情感的遭遇。

因此《不讨好的勇气》更聚焦在当代职场女性被偏见和歧视(包括同性歧视)裹挟的现实处境。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

用自以为是的人情世故反衬抗争的必要性。

如郑昊和集团里的中层管理者们,他们所思所想,都是“大局观”,他们说的话也不只是字面意思,如“原则上可以……”别人刚听到这一句就去做事了,他们无奈:

“原则上可以就是不可以。”



至于“脱口秀”,完全建立在女性对生存困境的抗争之上,它是强烈的批判与自我批判,更是广大职场人的“嘴替”。

这很重要,因为“失语者”通常也是客观上的“加害者”,不断吞噬着自身的热忱,也在抹杀后来者的梦想。

基于这种真实的弊端,脱口秀的“冒犯”精神才得以在该剧中成立。

毕竟,它以一种别样的姿态直抒胸臆。

就像董润年自己说的:

原创很难。

但如果生活本身已经赋予了足够多的素材,原创难吗?

不难,难的是加上那么一丢丢勇气审视集体对个体造成的客观思想限制。

它已经在《年会不能停!》和《不讨好的勇气》中体现出来了:

与其问“为什么?”

不如问“凭什么?”

“脱口秀”的独特表现形式,让现代人在“IE”之间自由切换。

甚至连这部剧本身,都是在挑战传统影视剧主人公的“觉醒”方式。

人家白天受了气,晚上在台上吐槽。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说者说得意犹未尽。

面对生活、解读生活。

“摸摸你的良心,你想上的是楼吗?”

没有人会拒绝认真审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

如果有,说明你恰好需要这种勇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更多

猜你喜欢

455
800
822
796
777
601
325
234
987
954
更多

相关热播

544
513
71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4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