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都市剧,该如何把握“审美安全距离”?

创作者要在“悬浮”和“贴地”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既能反映现实的残酷,又不至于让残酷变成荧屏上的残忍,从而刺痛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承压的观众们。

作者 | 毛浩宇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产都市剧牵扯面过多,一直面临着较为复杂的舆论环境。

创作者若不加以火眼金睛的甄别和千锤百炼的实践,一时间内其实很难创作出“真正”的现实主义,也就难以创作出“真正”的都市剧。

而这样的摇摆和模糊一旦推至市场,就会引发不可想象的争议。

如《凡人歌》在今年8月开播,结果有不少观众反馈其描绘的北漂生活“过于写实”“过于扎心”而纷纷弃剧。

观众的立场在于,生活本来已经如此艰难,不愿花钱买罪受,给自己添堵。

但转眼回看,大量都市现实剧如《三十而已》《精英律师》等又被指责“脱离生活”“不接地气”。

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曾提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欣赏艺术作品,避免个人情感的过度投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那么,创作者该如何把握安全的审美距离呢?

我认为把观众牢牢抓住,引导他们跟着剧情逻辑往前走,避免因跳戏产生的离场感,还能够给予观众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的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距离,从而获得期待视野上的满足。

观众需要的是准确——

准确的情绪、准确的情感、准确的情怀。

01

把握得当,冷暖交织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2009年由滕华涛执导的一部经典都市剧《蜗居》。该剧以买房为核心,展现了普通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困境与挣扎,但又兼容普通人的奋斗与梦想。

尽管在买房等问题上有诸多争吵和矛盾,但海萍和苏淳之间的感情基础深厚,在困难时刻始终相互扶持。

当苏淳因泄露商业秘密罪被刑事拘留时,海萍四处奔波为他想办法;而等到海萍为了买房压力巨大时,苏淳也默默承受着她的暴怒和古怪,并努力赚钱。海藻对姐姐海萍的感情深厚,为了帮助姐姐买房,不惜向小贝借钱,甚至后来与宋思明产生了纠葛。

这种夫妻、姐妹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能让观众感受到温暖和感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剧中其他现实问题带来的刺痛感,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

《蜗居》刻画了江州房价高不可攀、购房引发家庭矛盾、海萍和苏淳的婚姻中存在的疲惫与危机等,但也穿插了李奶奶一家与海萍夫妇的邻里互动,海萍和苏淳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一起做饭、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即使日子艰难,但大家也总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十年后,都市家庭教育剧《小欢喜》同样延续了《蜗居》的长处,在“悬浮”与“贴地”之间做出平衡:


季杨杨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是区长和天文馆馆长,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种优质资源,可以轻松选择出国留学;而方一凡的家庭相对普通,虽也能负担起一定的教育支出,但在面对艺考培训等费用时,仍会倍感压力。乔英子则内心压抑,因为她有个强势的妈妈,在教育上对自己过于控制,甚至进行情感勒索。

此外,方圆和童文洁都遭遇了职场上的挫折,方圆被公司裁员,童文洁则从老总被降职为助理,原本稳定的生活突然面临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的瓶颈,但他们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选择隐瞒自己的困境,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当然,还有乔卫东和宋倩的离异、季胜利和刘静由于长期忙于工作与季杨杨情感生疏……

学业压力、失业阴影、婚姻破裂,都让人眉头紧锁。但亲人朋友之间的互爱互助又能对冲残酷现实带来的骨感。《小欢喜》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婚姻破碎和家庭矛盾的不可调和,而是通过父母们为了孩子努力调整自我、修复关系的情节,孩子们也会不断自我鼓励、互相帮助,展现出家庭的韧性和友情的珍贵。

方一凡成绩不佳但热爱艺术,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去参加艺考;乔英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父母都给予她关心和鼓励,帮助她走出了抑郁,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季杨杨与季胜利之间一开始存在很深的隔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逐渐相互理解,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温馨。三个小伙伴在高三的紧张学习生活中,相互鼓励、陪伴,彼此分享快乐、倾诉烦恼,展现出一段纯粹、美好、真挚的友谊。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有《小别离》《如此可爱的我们》《都挺好》等剧,体现笑泪齐飞、冷暖交织,在悲与喜之间做出动态平衡,在残酷现实主义基调上传递温暖现实主义情怀,才能使观众的审美距离始终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从而在观剧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情节陡转,精神得到升华。

02

把握失衡,有待商榷

当然,未能准确把握好安全的审美距离就未必是烂剧,剧的好坏评价标准并不单一。

但平心而论,审美距离一旦把握失衡,就容易造成偏颇。

近年以来,部分国产都市剧逐步呈现出“去悬浮”的趋势。

都市剧《凡人歌》围绕三对在北京生活的夫妻和情侣展开,展现他们在京求职、离职、升职,守护友情、爱情、亲情的心路历程。有观众认为,不管是对虚伪中产的讽刺,还是对北漂打工人的牛马现状,《凡人歌》都狠狠拿捏了。

但这种拿捏往往又会被部分观众解读成一种“刺痛”。


如那伟作为公司高管,人到中年却突遭变故而失业,此前依赖公司平台所积累的光鲜外表瞬间崩塌,重新寻找职业方向又无路可寻,陷入了妥妥的“中年危机”。

沈琳回归职场时,遭遇降职降薪以及年龄和性别歧视,时至今日,这都是现实职场中常见的顽疾,饱受诟病。

那隽所在的互联网大厂则因为激烈的竞争和压榨,利用在卫生间安装计时器的办法,限制员工摸鱼时间等,生动地展现了当下打工人的生存窘境。

后来,那伟和沈琳生下二胎,面临着经济、教育、夫妻情感、职业影响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几乎全是现实生活的复刻。

既然太过于“贴地”的残酷,会让部分观众“破防”,那如果“悬浮”一下试试呢?

同样是都市剧,《三十而已》相对摆脱了残酷骨感的底层现实,选择了相对中产的安稳现实。

顾佳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职太太,她能把老公从烟花编程师打造成“许总”,还能打入太太圈,这一过程被塑造得如此轻易和丝滑。


为了让儿子上优质私立幼儿园,顾佳不惜挪用能给公司救命的现金款购置一款奢华的爱马仕包包,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讨好太太圈,甚至主动学习蛋糕制作技能、接盘店面以供太太们组织活动,最终成功进入太太圈并获得资源将公司盘活,这种情节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全职太太来说,其实完全超出了她们的能力范畴。

王漫妮作为一名奢侈品店的普通柜姐,却能频繁接触到各种富豪,还能与海王梁正贤展开了一段纠葛的感情。

对于一个在底层摸爬滚打、上进心极强、擅长察言观色的职业女性来说,她在知道梁正贤有女友的情况下,却仍然心存幻想,甚至在梁正贤提出“一南一北”的感情模式时,还在犹豫和纠结,此前她果断手撕陷害她的同事时的坚韧和勇敢,在此刻却荡然无存,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此外,作为一名底层沪漂,她拿出工资的近乎一半去租市中心的房子,只为能在带阳台的房子里俯瞰上海夜晚的繁华,这一点也着实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失真。

在《小日子》里,顾茉莉和朱劲草这对夫妻为了有二人空间,经常花钱出去开房,两个小时800元,并且还保留着每次开房的票据,结果婆婆发现后大闹顾茉莉的公司。这种情节不仅不符合正常的家庭相处模式,还显得过于刻意和狗血,完全是为了博人眼球。


而且,顾茉莉和朱劲草开着几十万的车,喝着品牌红酒,还经常去高档酒店消费,却只甘愿挤在一套57平的狭小房子里,这样的前后逻辑不搭同样让人感到困惑。

03

平稳过渡,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必然会围绕“剧情是否真实”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即便按照编剧创作理论梳理,发现剧情符合逻辑,但也要代入观众自身的视角来考量。

创作者需要扪心自问,换位思考,观众能否感同身受并代入其中?

如上文所说:

把握“准确”的叙事,首先是对观众负责,其次是对创作本身负责。

基于这种立场,才能够在人物塑造及故事逻辑上精雕细琢。

前述中人物在日常消费、情感纠纷、职业选择,甚至到情绪变化的前后铺陈是否合理?这些都需反复推敲、来回斟酌。将剧情主旨、思想内核进行现实化的垂直投射,才是剧作成功的根本所在。

从编剧层面解析,它存在一个“情绪传递”的临场效果,即——

效果好,观众买单,在不触及“刺痛”的前提下,剧作本身的“安全距离”才能让观众认同,否则只会陷入“不上不下”的魔咒。

进一步说,要把握准确的“度”。

创作者要在“悬浮”和“贴地”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既能反映现实的残酷,又不至于让残酷变成荧屏上的残忍,从而刺痛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承压的观众们。

借用布洛的理论,我在此提出影视作品中“审美安全距离”的概念,旨在提醒广大创作者,在观众的审美距离之中,永远需要“贴地的安全”。

当然,“审美安全距离”也是一把双刃剑。太过于重视安全距离,也有可能适得其反,使创作陷入平庸甚至僵化。

创作者需要继续探索“审美安全距离”的精准度,在理论要求和现实需要间做出准确的拿捏。只有当其浑然天成,观众才能因此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与快感——

创作者也才能因此获得一种真正收放自如的权力。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更多

猜你喜欢

455
800
822
796
777
601
325
234
987
954
更多

相关热播

544
513
71
699
138
485
945
950
524
4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